首页 > 新闻中心集团新闻

黄河集团企业创始人的老伙伴——团结号机动船

发布时间:2024-12-24 信息来源:内蒙古黄河能源科技集团 浏览:299次 

启航团结号

“团结号”是内蒙古黄河集团的功勋船,黄河集团的精神象征,更是企业创始人马万良先生创业启航的老伙伴。

老董事长与团结号机动船


1975年,黄河集团创始人,敬爱的老董事长代表当时的国有企业亲自前往宁夏,洽谈购买“团结号”事宜。1976年至1977年,由于船舶使用年限久远,部分设备老化,不能满足航运使用,面对资源匮乏,工艺图纸缺失的现况,老董事长率先提出了改造“团结号”的想法,他自力更生,精细琢磨,亲自指挥,参与设计“团结号”的第一次改造,彻底改变了“团结号”的船容船貌,于1977年8月1日成功下水作业。改造后的“团结号”主要负责给团结渠倒运抽水船和承接水上交通运输任务,成为内蒙古黄河段最大最漂亮的机动船。1979年至1984年期间,在当时公路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团结号”除了在喇嘛湾至包头黄河段运输、轮渡外,还参与了内蒙古黄河段第一座包头(画匠营)和第二座喇嘛湾两座公路大桥建设设备物资运输和水下施工作业。大桥建设完成后“团结号”被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河内蒙古段上下游830公里河段无公路桥梁,交通依靠渡船通行,极为不便,严重制约着两岸经济发展,解决交通问题势在必行。1985年,全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日益巩固和发展,国民经济充满前所未有的活力,是改革的大好时机。为了避免国有资产闲置,解决就业问题,并出于对“团结号”的情怀,当时作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水利局电力扬水站船队船长的老董事长,带着满腔的创业激情,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国有企业职工的铁饭碗,带领17名单位失业职工和待业青年,贷款承包了搁置已久的“团结号”,积极投身于内蒙古交通建设,开启了他艰苦而又辉煌的创业征程。

当时,由于资金困难,老董事长参与指导“团结号”第二次改造的过程中,只能做简单维护,如底板、梯板只做了部分更换,主船动部分也只做了简单的维护。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号”第二次改造下水成功,不惧艰险的老董事长亲自驾驶着“团结号”负责给交通部第四工程部运送建桥物资,全程参与了乌海黄河大桥的建设。1985年,改造完成的“团结号”下水运行,老董事长将业务重心迁移到了乌海,初期参与完成了摆渡、运输、建桥等工程建设。

1988年,乌海市黄河航运公司正式成立,在拉僧庙——宁夏石嘴山市黄河段轮渡货物和汽车,方便了蒙宁两地的经济发展和业务交流。1994年,航运公司建成蒙宁跨省黄河浮桥,填补了乌海航运史上的空白,为推动黄河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期投资煤矿、洗煤产业,将单一航运发展成集原煤开采、洗选、物流为一体的多轮驱动发展的新格局,为政府化解之后的破产企业难题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物质基础。内蒙古黄河能源科技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发展之路自此正式启航,老董事长是企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总设计师。

“团结号”是黄河集团的启航之船,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功勋之船,老董事长驾驶着团结号为黄河两岸的交通运输提供了巨大便利,为两岸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西部地区公路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团结号”承担起水上运输的重任,为地区经济建设和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八十年代,“团结号”参与建设了自治区境内3座黄河大桥,间接促进了自治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乌海、石嘴山黄河两岸进行轮渡,解决了过河难的问题;九十年代,建成了横跨蒙宁两界的黄河浮桥,后续又相继建设了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109国道“万通黄河浮桥”、托克托县“黄河同心浮桥”,老董事长成为内蒙古个人投资造桥最多的人,为黄河两岸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次改造后的团结号机动船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河集团秉承“红船精神”,践行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的同时,企业为了纪念马万良先生勇于担当、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心系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和黄河集团的“源头精神”。历经三个月时间,对“团结号”进行了第三次改造,改造后完全恢复了“团结号”的原貌并正式下水运行,再现了“团结号”当年的雄姿。

黄河滔滔,奔流不息,屹立在黄河之滨的“团结号”铭记着黄河集团老董事长的奋斗故事和不屈精神,并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黄河人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成为了黄河集团后人及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再创辉煌。


供稿:黄河集团董事会办公室 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