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碳排放权交易”让水泥行业减排更精彩
发布时间:2014-12-19 信息来源:内蒙古黄河能源科技集团 浏览:625次
摘要: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碳排交易”对我国企业来说是减少减排成本的一个机会。任何有益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温室气体回收或吸收的项目都有潜力成为CDM项目或其他减排项目(如CCER、VCS、GS等)。这些项目主要涉及水泥等产业。
12月1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大会在秘鲁首都利马闭幕。低碳增长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记者了解到,11月28日,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TC)通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认可委员会评审,成为建材行业内首家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
建材行业素来被认为是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行业,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能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起到哪些推动作用呢?
市场机制、金融手段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此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称,世界仅余70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这个数字一出来,增强了全球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紧迫感。
空气乃人生存之本。雾霾之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道理显而易见。然而,目前环境治理主要还是政府在吆喝,作为治污主体的企业并没有主动积极行动起来。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其中重要一条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任何投资都期待可预期的回报,环保设备投资亦不例外。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企业投巨资搞环保,却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境地。
怎么改变治理污染、减少排放企业得不到回报的局面?对此,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振珠对记者表示:“治理污染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更多要通过市场机制、金融手段来推动产业低碳化的发展,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扩大是重要抓手。”
从国际层面来说,不同国家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是不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包括联合履约和排放贸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CDM项目。我国在碳市场的建设方面积极行动,从7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办法到全国碳排放权的交易暂行办法的出台(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改委第17号令),都是采取市场手段来推动节能减排的落实。在市场中,第三方核查机构负责企业碳排放总量的报告确认,通过统一的测算方法,使得市场内企业的碳排放数据真实、准确、可比较。
以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为例。2005年2月16日,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向企业发出了市场信号,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能带来经济利益。CDM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一个基于项目的减排机制。企业参加CDM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核准的减排量可以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买卖,获得额外的资金或先进的环境友好技术,从而降低成本。CDM的实质就是把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碳变成可以买卖的资产,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碳排交易”对我国企业来说是减少减排成本的一个机会。任何有益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温室气体回收或吸收的项目都有潜力成为CDM项目或其他减排项目(如CCER、VCS、GS等)。这些项目主要涉及的产业有:化工业,煤炭开采业,钢铁、水泥、铝、电力制造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林业等。
此外,我国从2011年开始启动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等试点已陆续上线交易。截至今年11月底,我国7个试点省市碳交易市场共交易1436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突破了5亿元人民币。
马振珠认为,无论是CDM项目还是我国试点的碳排放权交易,让企业有机会把较高成本的法律义务转变为一种融资渠道或交易品种。目前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这种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通过碳交易市场的推进,促进节能减排,包括建材行业在内的行业性减排空间是很大的。
建材行业的CDM项目足迹
截至2014年6月末,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共计5058个,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的中国CDM项目共计3802个,1394个中国CDM项目已获得EB签发的核证减排量(CERs)。通过CDM项目,我国很多清洁技术项目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甚至成为某些行业赢利的救命“稻草”。
在马振珠看来,除了对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以外,CDM还会带给企业、社会多重效益,甚至将促进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中国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众多,企业在环境污染防治上承担有法定义务,但法律强制力并没有阻止环境违法活动的增多。CDM的出现将会改变这个局面,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这是企业家和政府乐于看到的。”马振珠说。
对我国建材行业企业来说,CDM项目并不陌生。早在2006年6月24日,新汶矿业集团泰山水泥废热回收项目正式获得联合国注册,成为我国建材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而带动一大批水泥企业投身CDM项目。
在水泥行业,CDM项目主要是利用水泥熟料煅烧生产时排放的大量废气进行余热回收发电,将这些电能用于企业生产,减少向电网外购电量,这样就减少了燃煤发电厂产生的CO2排放量。按照CDM的规定,这部分减少的CO2排放量可以在国际碳排交易市场中出售,赚取额外的资金收益,这样既提高了企业效益,又达到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认证事业管理部总经理闫浩春告诉记者,除水泥厂余热回收利用发电外,水泥行业中还有很多可以开发成CDM项目的,如水泥生产中通过部分化石燃料替代实现减排、水泥生产中增加添加剂、水泥窑熟料生产活动中使用不含碳酸盐的替代原材料等。甚至目前正在研发推广的富氧燃烧的项目,也能开发成CDM项目或其他交易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领域,如水泥厂采用低氮化物设计或除氮技术改造项目、水泥厂焚烧垃圾等可燃性废弃物项目、二氧化碳直接回收固化或综合利用项目、用利废非烧结新型墙体材料替代黏土空心砖及其他烧结类墙体材料项目等,与CDM项目都有较好的符合性。
闫浩春认为,建材行业体量大,减排温室气体潜力巨大,约占CDM市场潜力的10%以上。目前大家的眼光大部分都集中在水泥行业,其实像玻璃、陶瓷行业的碳排放也有很大的压缩空间。闫浩春告诉记者,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受国家科技部的委托,正在进行《国际背景下我国建材行业碳核查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国际上“行业减排”的呼声。闫浩春表示,目前要对行业进行梳理,摸清家底,研究应对措施,改进节能技术,为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全国启动做好前期工作。在闫浩春看来,行业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和行业碳排放指标是一个趋势。“碳”资源的认知迫在眉睫。
CTC成为建材行业内首家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
建材企业如何通过CDM项目进行国际融资呢?据了解,CDM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与购买方的联系,选择减排技术、项目环评、立项及项目申报,申报阶段需要先后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再通过指定经营实体(DOE)的审核,最后完成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的登记注册。
我国已经出台《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审批程序已经非常明确,也相对简单。
指定经营实体是由执行理事会认证并由缔约方大会指定的法律实体,在CDM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履行非常重要的职能,主要是审定CDM项目和核查CDM项目的减排量。一个实体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评估才能成为指定经营实体。
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第八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清洁发展机制认可委员会的评审推荐,认可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TC)为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资质有效期为5年,覆盖8个专业范围,包括能源、能源输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建筑、金属生产、煤/油/气溢散排放、废弃物处理处置。CTC成为建材行业首家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可以开展相应专业范围内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审定和核查业务。
马振珠介绍说,2010年CTC就筹划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资质的申请,可直到2013年5月才正式提交认可申请,其中花了3年时间进行人才、能力、资金等各方面的准备。
马振珠进一步解释道,指定经营实体在CDM项目运作过程中非常关键,它直接决定了一个CDM项目能否成功注册、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能否获得签发及签发量。因此,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即对CDM项目的“玩法”要清楚。
此外,“CDM要求额外性,就是CDM项目要比现行的通用办法更能实现减排效果。如果你所采取的方法已经普及了,那么就不具备申请成为CDM项目的条件。因此,要对行业企业的技术有充分了解,即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而建材建设领域正是CTC所擅长的。”
正是因为前期作了充分的储备,CTC从正式提交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申请到顺利通过资质认可,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即便是将来国际交易规则有所变化,由于CDM机制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CTC都能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在碳排放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CTC的CDM项目团队汇聚了一批专业技术、方法学、财务、审定核查等方面的CDM专家,凭借自身对国内法律法规、国内行业技术的熟悉,以及在项目管理及与项目参与方沟通等方面的优势,可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专业的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服务。
据马振珠介绍,随着清洁发展机制指定经营实体资质的获得,CTC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第三方机构资质,具有行业背景的第三方机构将会在全国的碳排放市场中充分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也必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行业内CDM机制和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实施,为全球气候变化减缓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碳”交易国际国内两条腿走路
与2009年火爆的国际碳交易市场相比,目前CDM项目的碳交易价格属于“白菜价”,这让很多申请CDM项目的国内企业进退维谷。
对此,马振珠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严峻挑战,关系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福祉。11月12日,中美双方在北京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美方首次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28%;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仍在积极发展碳排放市场;碳排放市场发展将是全球性议题,预计在2015年巴黎峰会上,各国将会有更多落地性承诺。在可见的时间内,CDM项目会活跃起来。CDM是目前可行性最高的减排机制,市场空间广阔。CDM所涵盖的灵活的市场减排机制内容将在未来得到延续。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来自国内市场。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目前,全国7个省市的碳交易试点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碳交易试点的顺利推进,以及《全国碳排放权的交易暂行办法》的出台,2016年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将提前。
据了解,全国碳市场中的碳排放权交易的边界和范围、相关的管理细则、合理的分配方案、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调节机制,以及国家的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正在逐步的完善过程中。显然,这对于目前累计获得发改委批复的5000多个CDM项目,更多了一条出路。
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国际CDM项目与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接轨问题。比如说,已经在发改委获得注册,但尚未在联合国EB注册而且不再去联合国注册的减排量,将有可能成为《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中所制定的“中国经核正的减排量”的一个重要来源。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未来没能成功在联合国注册,目前经过发改委批复的CDM项目,也可以进入未来的我国核证减排标准体系,通过“中国式”的方法学和程序核查,成为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可供交易的减排量。
目前建材行业的CDM项目还不是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减排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缺少真正“懂行”的第三方中介机构。
就在记者发稿前的12月11日,国家发改委首批签发的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进入上海碳市场进行质押融资,获得500万元贷款,这是我国首单CCER质押贷款协议。这让很多企业看到了碳排放的金融力量,这也是“碳”资产的价值体现。
我国政府为了兑现“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未来将大力启动包括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能源体系认证、碳排放核查等在内的系列措施。
我国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的能耗以克为单位,与之相比,建材行业还有不小差距。有的建材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管理碳资产,希望尽早储备更多碳资产资源,以更低成本、更有效的风险控制方式来实现履约目标。
安阳中联一位负责人表示,CTC的专家们从能源管理入手,通过能源审计、清洁生产、碳排放核查、低碳产品认证到碳排放的核查,再到项目层面的CDM、CCER、节能量审核等项目的开发,查找问题,分析差距,研究对策,提供一站式打包服务,节省了企业不少时间、精力和资金等方面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企业意识到,“节能减排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碳市场赚取真金白银”,这样的行动和服务是我们企业所需要的,这将促使节能减排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2014-12-22上一篇:“李克强推销”进入2.0时代 力荐中国水泥
2014-12-17下一篇:高长明: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热点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