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12月份大型煤企再度涨价底气何在?
发布时间:2014-12-10 信息来源:内蒙古黄河能源科技集团 浏览:604次
http://www.ccoalnews.com 2014年12月10日 13:54 作者: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 中国煤炭网 |
煤炭属于季节性很强的商品,而冬季煤价会上涨又是煤炭市场不变的规律。今年也不例外,在大型煤企的带动下,10—11月间,北方港口下水煤价格上涨了30元/吨。但例外的是,今年冬季煤炭市场需求尽显疲态,11月份国内主要下水煤港口——秦皇岛港的日均吞吐量只有约65.5万吨,较2013年同期减少5.5万吨,港口煤炭库存却持续升高。与此同时,动力煤期货1501合约也长期徘徊在510元/吨以下,远低于现货市场价格。 进入12月,国内大型煤企再度宣布涨价15元/吨以上,出乎市场预期,电厂的反映似乎也变得强烈起来,据报道称,12月初,秦皇岛港到港拉煤船舶急剧减少,个别天数该港已办手续具备靠泊条件的煤船只有1~2艘,形势不容乐观。截止12月8日,秦皇岛港日均吞吐量不足54万吨,同比大幅减少16万吨以上,比11月份的较低水平也下降近20%,电厂的不满和掌控采购的能力表露无疑。在此条件下,此次大型煤企大幅涨价的背后有何目的?是什么让煤企有底气再次大幅涨价? ◎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单纯从市场角度考虑,此次涨价的必要性及市场意义似乎有限,参考2013年四季度煤炭价格的疯狂上涨,到年初确定长协价时,比最高值低了近60多元,今年电厂有了去年的经验,在需求方的强烈反对下,煤企单方面涨价对煤电长协谈判的意义已然不大,因此此次涨价应该有其更深层的理由。我们认为,首先是国企的社会责任感。在11月底全国煤炭市场会议中,王显政会长再次提出煤炭价格理性回归,并首次提出了“基础性价位”,作为国内大型煤企率先响应是最主要原因;其次政府不断加大的产能控制政策,也应该是此次涨价的重要原因。 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保障,我们不愿意看到煤炭价格的无休止下跌,也不愿看到破坏“以市场为基础”的行为。煤炭价格要回归,但是更要理性回归,煤价回归要依托市场,在我们看来,做好产能控制,从源头消灭产能过剩,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才是王道。 ◎李廷(国内资深煤炭市场分析师):10月份以来,神华带头连续三次提价,特别是12月份最近的这次,顶着下游用户不接受等多种压力,强行提价,有关部门强力控制煤炭产能释放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8月份以来,多个部门连续多次发文,要求规范煤炭企业生产行为,违法违规和不安全生产得到一定控制,煤炭产能释放逐步受到抑制。除此之外,神华、中煤、同煤、伊泰四家煤炭企业目前煤炭产量合计近9亿吨,占全国比重远超20%,如果煤炭产能释放能够继续得到控制,理论上说,四大煤企是完全能够控制煤炭市场的。说到底,再度提价源于有关部门近几个月来对煤炭产能释放的强有力控制和其自身不断增强且无人可及的市场地位。 ◎陈海玲(广州日报记者):尽管当前煤炭需求整体低迷,但随着神华、中煤等大型煤炭企业再次上调12月份动力煤价,动力煤价将获得进一步支撑。 目前一年一度的煤电长协合同谈判正在开始,煤电双方将再度进入博弈。大型煤企希望通过连续上调煤价,来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而下游电厂则通过降低拉煤积极性来争取有利的谈判空间。 ◎魏书光(证劵时报记者):在沿海煤炭市场整体处于疲软的背景下,大型煤企逆势上调煤价的主要原因更多是受政策支撑。此外,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今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地方省份维持煤炭价格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曾浩(汾渭能源煤炭分析师):上月底港口市场部分动力煤已经开始出现跌价,神华上调12月价格,或与年底长协谈判有关。 ◎王云(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分析师):当前,正值全国煤炭交易会召开之际,处于煤电博弈最关键的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型煤企继续上调煤价,以提高长协煤炭的议价砝码。但由于国内经济疲软,工业用电和居民取暖需求偏弱,下游电力集团负荷没有出现显著增加;加之,电厂库存高位不减,采购积极性很差。这轮煤炭涨价后,沿海煤炭市场将更加冷清,秦皇岛、唐山、黄骅等港口到港拉煤船舶急剧减少,库存继续回升,预计中旬将达到各港口存煤能力极限。 ◎史玉明(山东省煤电油气运保障办公室主任):目前国内市场供需面未有明显改善,神华和中煤12月动力煤价格再次普涨15元/吨,主要是为接下来即将进行的煤电合同谈判造势。随着煤市市场化加快,一年一度的煤电合同谈判已经转变成煤电企业间的自主行为。下周,省内煤企山东能源、兖矿都将自主举行煤炭订货会,邀请发电、冶金等企业就明年煤电合同进行协商。 ◎横琴煤炭交易中心:15元/吨的涨幅是矿方为谈判增加筹码而抬高煤价,也反应出其面对下游需求低迷做出的一定妥协。据了解,此前市场传言煤企涨幅将在21元/吨。另外,12月伊始,下游用户需求不旺、库存高企,而神华、中煤、同煤、伊泰等龙头煤企再一次联合上调下水煤价格,国内多地矿方也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挺”价策略,使当前国内煤市呈现上游矿方“挺”价、下游用户“压”价现象,煤炭中间贸易商承担价差压力。 |
2014-12-10上一篇:大数据资源或将成为大型水泥集团又一战略性资源
2014-12-09下一篇:更新日期: 2014年12月09日 来源: 东方财富网 【字...